本网讯 6月29日下午,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“志远·笃实”青年志愿服务实践队前往龙南市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进行实践调研,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。
走进世界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馆,错落有致的实物展览与详略有序的说明介绍映入眼帘。整个展览馆的设计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多种元素,通过“非”常客家、“非”常传奇、“非”同凡响、“非”常味道、“非”看不可、“非”常创意、“非”你莫属、“非”越世客等8个主题展厅,将国内外130多种客家非遗项目活态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。
“宁卖祖宗田,不忘祖宗言。”在非遗馆展厅内,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曾过生老师开展了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。“‘亻厓’是一个客家特色新创字,是客家话‘我’的意思,客家话发音‘ngai’,正是这特色乡音的存在,让星散落天涯海角的客家人一次又一次地聚到一起。”“崇文重教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,晴耕雨读深深地刻进了客家人的血脉当中。”曾过生一方面向队员们讲解了整个非遗馆的设计布局和具体内容,另一方面也向队员们阐述了自己对客家文化研究的一些核心观点。队员们听得很认真,也觉得很有趣,并意识到每一位新时代青年都有责任保护好、传承好、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“客家山歌多嘹亮,天籁之音入人心。”实践队与龙南市客家山歌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科发进行了交流与座谈,陈老先生为大家演唱了自作词曲的山歌,并现场教授实践队队员山歌演唱的技巧,剖析了其中的客家文化意蕴。在交流感悟环节,实践队队员张昊表示:“我们应该始终高度重视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。客家山歌不仅仅是旋律与歌词的简单组合,它更是客家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,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”
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,始于认知,践于行动。此次实践活动的开展,队员们不仅切身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魅力,也坚定了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的决心。在未来的工作中,实践队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,创新活动形式,吸引B体育官网人参与到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,用实践行动为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,共同书写客家文化生生不息、薪火相传的壮丽篇章。
(文/陈怡翎、鄢小艳 图/刘思睿、鄢小艳 编辑/汤梦莹)